守橋老者陳德杉:千年古橋共潮生

中新網泉州8月22日電 (吳冠標)“洛陽橋的一石一木、一碑一塔、一亭一廟都有故事可講。”一踏上福建泉州洛陽橋,已經當了30年洛陽橋講解員的陳德杉老人便開始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只要我還講得動、走得動、寫得動,就會繼續把洛陽橋的故事說下去。”
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洛陽橋始建于公元1053年,前后歷時7年方建成。洛陽橋以其造勢宏大、技藝高超,加之獨特的石構平梁、筏形基礎等造橋技術,被譽為“海內第一橋”,與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并稱為“中國四大古橋”。

在當地人看來,陳德杉就是一本洛陽橋“百科全書”,要了解洛陽橋的故事,找他準沒錯。多年來,洛陽橋邊常常能見到陳德杉為人講解的身影,這位78歲的老者用半生的熱忱詮釋著自己對這座古橋的愛。
“我第一次講解洛陽橋是在1991年。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來泉考察,其中一站便是洛陽橋,我為領隊迪安博士講解洛陽橋筏型橋墩的設計巧思和原理。”陳德杉回憶道,后來他逐漸成為了洛陽橋的義務講解員,特別是退休后,研究洛陽橋、講解洛陽橋已經變成了他的主要工作。
自從中國“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后,作為22個遺產點之一的洛陽橋迎來了一批批專家學者和游客,陳德杉更忙了。在他眼中,申遺成功帶給他的是更高的要求和沉甸甸的責任,也鼓舞著他發揮余熱,為更多人講解洛陽橋的傳說。
對于洛陽橋的講解,陳德杉懂得“看碟下菜”。“如果講解對象是孩子或者年輕人,我就會從洛陽橋的傳說故事入手,先聲奪人,并在故事里穿插造橋過程中凝聚的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而當講解對象是專家學者時,我則會先介紹洛陽橋的筏型橋墩、種蠣固基法等特點,最后再結合史料與民間傳說,讓他們對洛陽橋的文化歷史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為了能夠更好地講解洛陽橋,陳德杉下足了功夫。從1993年開始,他便花費了三年的時間尋找與洛陽鎮相關的史料,希望能從這座古鎮的歷史中進一步讀懂洛陽橋。而后,他愈發癡迷于在各種典籍中尋找關于洛陽橋的一切,并編著了《洛陽橋傳說》《洛陽橋擷趣》等十余本洛陽橋相關的書籍。
除了相關書籍的編撰,陳德杉還常常進入社區、學校推廣普及洛陽橋文化歷史,手把手地培養一些文化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學生成為洛陽橋講解員。如今,已經有十多位年輕講解員能夠熟練地掌握洛陽橋故事,獨自為游客們進行講解。
“我還有一個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夠考證出洛陽橋月光菩薩塔上不知名字符的準確含義,補全這一塊殘缺的資料,講完這座古塔的故事。30年來,我不斷學習、考證、詢問卻未得其果,可以說這是我心中最大的遺憾。”陳德杉如是說。(完)
![]() |
文化新聞精選:
- 2021年09月07日 15:57:51
- 2021年09月07日 15:16:42
- 2021年09月07日 14:07:52
- 2021年09月07日 14:04:43
- 2021年09月07日 03:43:09
- 2021年09月06日 13:11:47
- 2021年09月06日 13:02:48
- 2021年09月06日 00:43:15
- 2021年09月05日 11:46:37
- 2021年09月04日 11: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