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場《真愛•梁祝》一念一生的愛戀
在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中,《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唯一一個改變了悲劇走向,而以"喜劇"結尾的故事。人世間難以完滿的愛戀,以化蝶的唯美方式得到了成全,不僅充滿了傳奇色彩,更為他們的故事留下了充分的遐想空間。也許正因為此,它值得被反反復復細細品咂,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說中,逐漸演變出各種藝術形式。到如今,其中流傳最廣的,便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你也許無法確切地知道某段音樂是哪一節哪一章,但只要那段熟悉的音樂響起,你就會知道,那是《梁祝》。
我們在流動的樂曲中辨認愛的模樣,也在真實的故事中體味愛的真諦。音樂劇場《真愛•梁祝》所做的,正是為愛賦形。以《梁祝》小提琴曲貫穿始終,以蝴蝶蹁躚的舞步點綴其間,每個部分以不同的舞臺形式呈現,講述不同的愛情故事。一劇一格,讓人在整場演出中享受不同的藝術體驗,形式與故事之間的完美契合,更是令人欣喜。
樊錦詩與彭金章在燕園的湖光塔影中相戀,卻經歷了長久的分居時光。樊錦詩傾心敦煌研究,在荒沙大漠中一待就是數十年,在武漢工作的彭金章只說了一句話:我等她。唯美的舞蹈如同兩人的愛情,纏綿悱惻又充滿力量。敦煌飛天舞如同從壁畫中走出,在彰顯藝術瑰寶魅力的同時,又顯示出樊彭愛情之于文化的獨特意義。
巴金與蕭珊的故事以話劇形式表現,得以充分利用文學家巴金所留文字的優勢。巴金為蕭珊放棄了"不婚主義"的立場,蕭珊在時代的風雨中始終站在巴金的身邊,無論分隔還是相聚,始終相互信任支持。他們是彼此心底里最柔軟的部分,又在面對苦難時成為對方最堅實的倚靠。當蕭珊離世,我們在巴金聲聲泣血的一字一句中,感受真情的雋永與可貴。
文成公主為國家利益出塞遠嫁,原本充滿了凄涼無奈,但她與松贊干布同心同德,締結了流芳后世的婚姻,讓后人看到因為"愛"而生出的無限可能。因為家國之愛,柔弱的女子可以孤身離鄉,遠赴冰山,因為人間之愛,可以融化冰冷、陌生、隔閡甚至是敵意。那極具穿透力的歌聲,激情昂揚,讓人不由自主為他們的大愛感染折服。
而這些個體的故事,因為《梁祝》,而有了完美的收束。當小提琴協奏曲的音符一個一個從舞臺上傳來,我們被旋律牽著走,沿著古往今來所有動人愛情的脈絡,一絲一縷,深淺高低,去感受那些遙遠的毗鄰的,悲傷的喜悅的,哀默的激昂的,婉轉的慷慨的,個人的天下的,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愛。那是歷史留下來的,是時光帶不走的,是長長久久氤氳在我們眼底心田的。
1959年,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首演,此后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成為音樂界的經典。當年首演時的第一小提琴手俞麗拿從那時起,幾十年來演繹了無數次《梁祝》,她與《梁祝》也成為了相知相伴的親密愛人。擇一行,愛一事,終一生,俞麗拿的故事也正像梁祝的美好愛情一樣,一念一生。
12月24日,平安夜,演出的最后,俞麗拿穿著深藍色演出服,拿著小提琴款款出現在臺上,又一次演繹起那熟悉的旋律,全場掌聲雷動。這掌聲,是獻給卓越的藝術,是獻給執著于藝的小提琴家,也是獻給那無數的無盡的將永世流傳的愛——生生不息,亙古永存。